職業與業餘的角色互換
昨晚結束逢甲的課已經八點半了,趕晚班高鐵回台北,李校長說我送你去車站。車裡頭校長說,我想讓教授、學生更貼近社會,也想把你的教材製作成英文版,讓海外合作的普渡大學與澳洲昆士蘭大學,也能以台灣產業經驗授課,創造更大的效益。但基於保護智財權,錄製的內容會在「逢甲限定」的網域中流通,也請放心。
昨晚開場時,高承恕董事長與很多位教授都一起來聽課。我跟大家說,白天我是「職業選手」,以販賣知識為生,知識賣不了錢,公司就得關門。入夜了,晚上的課是「業餘時間」,但保證會有職業水準;我空手而來,沒有賺錢的壓力,可以百無禁忌,更希望大家滿載而歸。
謝謝大家支持,我們成了台灣知識服務業的異數。大家都知道,要把一件事做好,需要1萬的小時。如果以一年工作2,000小時為例,做好本職學能的訓練至少得5年。我在這個行業已經36年了,我用青春換來經驗,如今兩鬢漸白,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份。「職業、業餘已經傻傻分不清了」。
知識產權的尊重是企業行為與社會進步的指標,但對我這種人而言,反倒不是關鍵。逆向思考,如果不是董事長、校長支持,逢甲的學生要瞭解電子業可能要付出更高的代價,而DIGITIMES也能有更多的支持者,我倒覺得,我也搭了便車!